让学生在自然中丰富起来
发布时间:2012-5-28 16:00:32 浏览次数:145

让学生在自然中丰富起来

抚州市实验学校: 徐小贞     

       1999年我刚毕业,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但是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回答是如此贫乏,如此平淡,毫无表现力。。。。。。我苦思冥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我开始记录学生们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与言语的逻辑性和修辞成分。我发现,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 

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怎样成为思维的工具?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在从教育学上指导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成分——儿童思维方面存在哪些缺点? 我仔细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现象,不断问自己,不断地翻阅查找资料。

首先,从研究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课和本班学生的回答入手。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只鸟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世界的美好,讲所见,讲所闻,讲快乐美好的旅游经历。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来述说。然而我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我一边听,一边思索孩子们的言语,我心里逐渐形成一个信念:我们当教师的没有教儿童思考。从他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我们就把他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他们只是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我把五年级学生领到了自家的果园。当时,阳光明媚,鸟儿在枝头欢唱,桃树上开满了鲜花——有乳白的,有粉红的,有深红的,蜜蜂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我对自己的小旅伴们说:“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叫你们激动、赞叹和惊异?”他们的眼睛里泛出喜悦的神情,可是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思,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我真为孩子们痛心…… 

不,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们一旦忘了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围世界、大自然,我们的生活,便会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迟钝起来。 

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树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每逢春天清静的早晨,我都到河边、森林和果园去,细心观察周围世界,并试着尽可能准确地表述它的形状、色彩、声音和动态。于是我又备了一个习作本,专用于写短文:写一丛野花,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彩虹……我开始把在大自然环境中上课叫做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渐渐地,这种课不论在目的性上还是在孩子们脑力劳动的形式上都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有时,我把优美的短文和小诗读给学生们听,并跟他们交流思想,交换对周围世界,即对大自然和人们的观感,这使我感到十分愉快。我发现,特别能使孩子们激动的是那种也表达着他们的某些亲身感受的短文和小诗。当我的短文和小诗能为孩子们心领神会时,他们自己也会动起笔来,以求抒发他们的感情。 

随后我便抓校内的课。我上的课首先是生活课。如在一节课上,我跟孩子们谈所见,所闻,再找出自己的小诗,孩子们遵照我的建议从周围世界寻找语文,并对它们加以心灵的描述。 

于是我亲眼看到,孩子们的思想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丰富、含有深意,词语有了感情色彩,活泼、生动起来了。我面前展现出一个异常丰富、无限美好的教育境界——善于教孩子们思考的本领。这个发现使我无比激动,我体验到了创造活动的非同寻常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告诉了我的同学,他们开始来听我在自然环境里上的课。我给他们读自己写的短文。有一次在初秋季节,我跟学友一道来到松树林,欣赏树木披上的五彩缤纷的秋装,以便过后尽可能鲜明而又富于表现力地描述出这种美景。

教师们对这种去活的思想源泉的游历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也开始领孩子们进行这种游历和旅行。在春秋两季,我们几乎把三分之一的课都移到大自然去上,也没有人抱怨时间不够了。 

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语言才能的主要学校。让我们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亲吻自然!